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們的潛意識似乎走向了一個誤區,比如盲目地認為,一座城市的現代化程度,應該和這座城市建築的高度相成正比。

於是,在100多年前,當時的美國就已經開始著手打造所謂的摩天大廈,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國力,後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這個行列。

從紐約的帝國大廈,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皇家鐘塔,從迪拜的哈利法塔到馬來西亞的默迪卡大廈,現代城市正在進行一場場關於摩天大樓的比拼。

在這些高樓大廈的背後,能看到一種根植於人內心深處的衝動,簡單來說,就是用最高大的建築來彰顯財富,權力和現代化的榮耀。再往前推,比如位於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埃及的金字塔,方尖碑,羅馬鬥獸場等等,它們都有共通之處。

而唯一不同的是,現代摩天大樓更像是現代社會資本的紀念碑。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我國在高樓方面的建設起步較晚,想當年李鴻章在出使美國的時候,發出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感嘆,說來也讓人心酸,100多年前,我國初期平房和低矮瓦房居多,和歐美國家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因此,讓我們產生了高樓更彰顯“高級”的思想觀念。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開始邁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摩天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巍峨屹立在全國各大城市最耀眼的C位,成為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名片和地標建築。

比如上海中心大廈,以632米的高度位列世界第三, 此外還有北京中國尊,天津高銀117大廈,深圳平安金融大廈,長沙九龍倉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小蠻腰”和武漢綠地中心等等,這些高樓都超過了令人嘆為觀止的500米高度。

截止到目前,後起之秀的中國,在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憑藉自身實力,成為了世界上摩天大樓最多的國家,在全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樓裡面,中國一家就獨占了其中的40多座,占比將近50%,而且在超過200米的超高建築中,我國20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著高產的狀態。

各個城市幾乎忘乎所有,在一夜之間開始進入了樓盤拼高度的狂潮之中,但背後問題也層出不窮,比如長沙原先計劃修建的天空城市,預定計劃是838米的高度,如若建成,則可超越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在當時著實讓大部分人很是期待。

但從2013年動工之後,這棟樓很快就失去音訊,直到如今,原定的樓址已經形成了一片池塘,另外,最令人嘆息的就是堪稱中國最高爛尾樓——天津117大廈了。

天津爛尾的117大廈

在這些高樓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成本,同時還涉及到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所以早在2022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就下達了“限高令”,即全國不得再繼續修建超過500米的摩天大樓,對修建200米以上的高樓也會進行嚴格限制。

這或許預示著我國過去瘋狂追求500米以上高樓大廈的時代將成為歷史。

那麼,我國不允許再繼續修建500米以上高樓的深度原因還有哪些呢?

專家解釋,高樓最大的亮點就是能讓一座城市更凸顯現代化,更彰示繁榮,但其背後的弊病同樣很多,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高額的維修成本,已經讓這些高樓大廈失去了節約土地從而降低成本的初衷。

在最開始,大城市修建高樓大廈,一方面是能讓這座城市看起來更高端之外,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節約土地,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之中,許多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減少建房成本,不得不層層往上增加高度,以充分利用十分有限的地面空間。

殊不知,這些高樓林立的華麗外表也掩蓋不住自身的短板,暫且不論勞倫斯魔咒背後揭示的經濟規律,摩天大樓往往會比普通樓房消耗更多的資源,在水電供應方面就得比其他樓房承受更多的成本。

比如,摩天大樓主要都是寫字樓,流動性較強,空置率較高,早在2018年,我國的寫字樓空置率約為19.8%,而有些二線城市如寧波和大連等,其寫字樓的空置率甚至達到了驚人的35.2%。

除此之外,高度超過300米等摩天大樓在修建過程中,還要考慮到颱風,地震以及火災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需要融入更多的防護和避難措施,加入這些東西勢必也抬高了摩天大樓的修建成本。

綜合以上來看,所以這些樓房在斥巨資修建之後,其實並沒有完全實現當初節約資源的真正作用,也讓用於節約土地的經濟意義由此喪失。

其次,一座城市孤零零的幾座摩天大樓除了無法凸顯美感之外,更會對其周邊的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與環境黑洞現象的出現和加劇,對於局部氣候來說,科學家表示,高樓一般會在30到40米的高度吸引疾風,然後通過高氣壓和低氣壓的相互作用,形成所謂的穿堂風效應,也叫做狹管效應,導致高建築腳下的風力要大空闊地區風力的幾倍,這對高樓自身來說也是一種威脅。

根據空氣對流的原理,如果一座城市的樓房間距較小,密度較大,空氣的流動速度自然也會相應減慢,那麼停留在這座城市的熱量也就不會那麼容易擴散,所以城市溫度一般會高於城郊,就是這個道理。

而摩天大樓的幕牆材料一般還使用了鋼化玻璃,易對周邊造成光污染的同時,這些玻璃和鋼架結構在白天還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和熱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夜間長波的損失,加劇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的同時,也會導致城市中心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差,同樣也是根據空氣流動的原理,溫度較高的城市中心大氣受熱上升,向四周流動,而溫度較低的城郊地區大氣會下沉,那些分佈在城郊地區的工廠所排放的廢氣很容易隨著這個過程來到城市中心,對城市進行二次污染。

此外,摩天大樓還會遮擋周邊房屋大部分的陽光,一座500多米的摩天大樓,它的陰影面積能夠達到幾公頃,相當於是建築面積的六倍,而一到冬天,在寒風的助力之下,被摩天大樓遮擋陽光的地方會出現比其他地方溫度更低的情況,造成局部的惡劣氣候,行人要在陰影的寒冷區域哆嗦大半天才能走到稍微暖和的陽光區域。

而且被摩天大樓遮擋,導致採光不好的周邊房屋,其銷量或出租量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影響當地經濟的平衡發展。

再者,就是摩天大樓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容小覷,除了颱風,雷擊或地震可能會對摩天大樓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之外,最容易出現和極難面對的就是火災。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消防登高車最高作業高度才100多米,遑論一座500米多米高的摩天大樓,就是一座200多米高的樓房,一旦發生火災,便很容易造成施救困難,對這些高樓來說,地面的配套措施基本不具備高樓滅火的本事,最多只能在較短時間內疏散人群,而樓房本身只能在火災中毀於一旦,同樣損失重大。

如果火勢是從樓底往上蔓延,那人員疏散便也成了一個問題,每年都有因高樓發生火災而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情發生,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最後,就是關於摩天大樓的拆遷問題。

我們都知道,現代房屋的使用壽命一般都是50~80年,待這些房屋到了風燭殘年的那個時間段,為了安全著想,就需要對其進行拆除重建,這對一般高度的樓房來說倒不成什麼大問題。

但摩天大樓一般都高於200米,少部分甚至在500米以上,關鍵是這些樓房一般都是建在城市中心,當摩天大樓變成危房的那一刻,拆除便成了最棘手的難題,而且這個難題放在現在基本無解。

總結

成本和安全兩者結合起來,其實限制建造高樓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城市設計的核心應該是人,而不是樓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唯一的評判者,只要能讓人們感到舒適,願意在這裡停留,有各種活動發生的就是一座美好的城市,而沒必要過分追求所謂的鋼筋水泥。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