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1

全球經濟已經呈現長期衰退的跡象

自從今年3月份美聯儲開啟加息進程以來,疊加到今天已經肆虐地球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美國加大逆全球化操作等等,多重因素,綜合發力,沉重打擊了全球的經濟。全球發展的列車駛入黑暗之中。

美國雙線資本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投資官岡拉克表示,美聯儲不應再繼續加息。但他認為美聯儲未來仍有可能繼續加息25個基點。岡拉克稱,即將來臨的美國經濟衰退可能性超過75%,許多明顯的經濟衰退指標表明目前美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周期。

美國通脹粘性持續走高

資料來源:Cleveland Fed, Atlanta Fed,光大證券研究所,數據截止日期 2022 年 9月

讓我們來掃描一下世界各大主要經濟體出現的共同現象。

1)美元持續加息的外溢效應使外匯儲備不足的國家陷入困境。

歐美“暴力”加息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外溢效應較為顯著,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將持續加大。對發達經濟體而言,在通脹加劇、本幣貶值、政府的借貸成本上升等壓力下,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一些高債務、高杠桿的國家償債壓力極大,甚至存在引發新一輪政府債務危機的風險。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本輪歐美暴力加息,債務違約風險加大。而本幣貶值嚴重,提高了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2022年位列違約風險最高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薩爾瓦多、加納、突尼斯、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亞、阿根廷、烏克蘭、巴林、納米比亞。

2)美國的消費數據呈現下降趨勢

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是消費支出。美國經過一年多的物價上漲,工資沒有“趕上”,美國消費者已經“緊縮”了。雖然美聯儲加息總體上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但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受到借款利率和物價上漲的嚴重影響,特別是食品和住房等必需品。美國消費者在2020年封鎖期間大力消費,這有助於經濟擺脫短期衰退。此後,政府支持結束,通貨膨脹也“生根發芽”,推動物價達到40年來最快的速度,並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間接影響了國際貿易支出。

3)失業率上升,各大跨國企業紛紛出現裁員減人。

衰退的另一個關鍵指標是失業率上升。當企業開始裁員時,這表明他們正在削減成本併為一段增長放緩的時期做準備。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情況在美國發生。最近幾周,臉書、谷歌和推特都宣佈了大規模裁員,每家公司的裁員規模都是千人以上,範圍擴及全球。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宣佈裁員,消費者和企業都感受到連鎖反應只是時間問題。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全世界目前有近 2 億人失業。這是自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數字。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成年人。全球青年失業率目前為 13%,這意味著超過 7300 萬年輕人正在尋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失業率上升正在對全球經濟產生連鎖反應。這是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的最明顯跡象之一。

4)股市下跌

衰退的另一個跡象是股市下跌。在過去的一年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 500 指數等主要指數的價值下跌了約 34%。這是一個顯著的下降,債券市場——原本被視為避風港,也遇到了困難。它表明投資者對經濟的未來感到擔憂。市場已經到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年。

5)衰退的另一個跡象是貿易活動下降。

幾個月來,全球貿易一直在放緩,這通常是經濟下滑的先行指標。當企業開始減少進出口時,這表明他們正在為未來的艱難時期做準備。

2

從歷史發展長河回頭看,擺脫經濟蕭條的推動因素是戰爭和科技

是什麼導致了今天的蕭條?

確切地說,是全球濫發貨幣引起的低成本的資本過剩引發的供給過剩。就是資方生產供給過剩和居民需求不足的矛盾。自大蕭條以來,過剩產業資本向金融轉移,避免了通縮式的大蕭條,金融衍生品吸納了太多存款,避免了在產業里資本相互捲殺,資本不斷在期貨、股市裡賭博投機,也不斷在房市、債市裡吹泡泡。

1914和1929、二次大戰,都是生產過剩危機引起,戰爭摧毀別國過剩產能,新的經濟大循環才又開始,因為二次工業革命結束後,人類有二三十年沒能推進新科技革命,直到冷戰期間發明的因特網發展出計算機互聯網為主的新信息技術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今天已近尾聲,人類社會又面臨一百多年前同樣的選擇,新冠疫情同樣又如1911年的瘟疫降臨,人類面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和戰爭的選擇。

今天新能源領域技術革命正試圖拯救這次資本過剩危機,我們只能期待第四次科技革命來拯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危機。而最有可能挑起大梁的就是清潔能源科技的實現。

如果沒有,剩下的唯一選項,就是戰爭。

關註眼袋財富,關註何宗森,點贊收藏回看不迷路。

3

美國突發消息,能源科技實現了革命性突破

說實在的,美國近幾年的發展在地球上越來越讓人看輕。華爾街的金融寡頭拼命圈錢,政客表現得也像小國寡民一般自私自利。科技發展也像老態龍鐘的拜登一樣,舉步不前,伸手摸握空氣找不著北。

當人們在迷霧中漸漸看不清昏昏欲睡的美國之時,突然,平地一聲驚雷,12月13日,美國能源部宣佈,其下屬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反應的凈能量增益,實現了0-1的歷史性飛躍。

這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值得我們大驚小怪嗎?

嚴格來說,可控核聚變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浩瀚宇宙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我們地球人每個人的頭頂上,就每天在發生可控核聚變,太陽就是靠著可控核聚變源源不斷地供給了地球的熱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它本來就是宇宙中亘古有之的物理現象。

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推斷引火原子彈爆炸點燃氫核後,有可能引起聚變反應。這一大膽的推斷,直接導致了美國於1951年5月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了首顆氫彈試驗,從此拉開了人類嘗試利用可控核聚變反應的序幕。

時間到了2006年的5月,美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中國共同簽署了ITER計劃協定。該計劃是建造一個能產生大規模可控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陽”)裝置。建造時長為十年,需耗資50億美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其實,在參與國際合作開發可控核聚變裝置之前,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1965年四川成立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成為了我國最早的聚變研究專業院所。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選擇了磁約束聚變(MCF)路線,在托卡馬克型裝置上進行了重點研究。核西物院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一號(HL-1)成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個聚變大科學工程裝置,標志著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進入大規模物理實驗階段。截至目前,我國已有三個“人造太陽”裝置。一個是位於安徽合肥的東方超環,另外兩個則是位於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環流器1號和環流器2號。就在不到2個月前,環流器2號取得突破性進展,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兆安培(1兆安是實現聚變能源的必要條件),距離可控核聚變點火又近了一步。袁嵐峰表示,預計2030年代建成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有望實現中國的可控核聚變之夢。

如今,美國率先實現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突破,還是頗有點令人意外的。

4

經濟有望托住下滑趨勢

如果美國在可控核聚變科技的實驗突破之後,進一步快速推進應用技術的實現。而其它國家不能在這一領域迅速突破,跟上美國的腳步,則美國重回穩定的世界經濟霸主基本沒有懸念。

其原因是,首先,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在能源,在過去的幾十年,由於美國利用貨幣支配地位和美元與石油貿易掛鉤,成就了美元霸權。並利用這一貨幣優勢不斷的漲潮退潮引發國際匯率市場潮汐,剪全球經濟的羊毛。所以基於這一邏輯,在新興的清潔能源革命中,美國技術的領先會讓其持續維持著這一霸權地位。

其次,美國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突破,會給當下萎靡不振的經濟註入興奮劑,會增加更多的組織機構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會消弭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使經濟結構趨於合理。

再次,美國會操縱由其控制的國際組織,建立清潔能源的技術壁壘,就像今天的芯片一樣,通過技術代差,層層設置技術和貿易障礙,給後來技術國家樹立永久性柵欄。

最後,美國會利用專利工具形成價格保護機制。通過清潔能源貿易和技術幫助牟取巨額利潤。同時在國際零碳排放的領域進一步領先全世界。如果核聚變實現商業化(支持者稱這可能在十年或更長時間內發生)會帶來很多好處,它能產生幾乎無碳的電力,這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不會像裂變那樣產生放射性核廢料反應堆。對全球環境也是巨大貢獻。

5

全力拼科技,奮鬥正當時

如今,中國在利用太陽能方面取得了先機,光伏產業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形成了產業優勢。然而,一旦美國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形成商業化應用,則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就會很快走向沒落。這樣的話,留給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時間不多了。

中國的另一產業,新能源應用技術方面,包括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火車、新能源飛機、新能源郵輪,則會得到飛速加強。所以,往後的科技產業升級,應該更多著力於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發製造之中。經歷了30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從探索到制定目標,從技術升級迭代到快速發展,三電技術(電池、電驅、電控)持續突破壁壘。目前,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1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78.6萬輛,是2015年初的122倍多,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大幅提升。從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來看,2022年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33.76%,創歷史新高。摩根大通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46.3%。

在與美國不同選擇的可控核聚變方面,中國要加快進度了。今年10月20日,中核集團發佈消息稱,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1兆安),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HL-2M即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為目前中國最大、參數最高的托卡馬克裝置,被稱為中國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目前,國內也有一些民企在探索可商業化聚變能源技術。

相信,憑著我國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體制,再秉著開放競爭的市場化格局,吸引社會各種優質資源集聚於核聚變大小托馬克裝置研發、轉化和應用。超越美國領先全球並非不可能的事。只有這一輪科技競爭贏了,美國經濟霸主的權杖轉交給中國就是遲早的事,中國回歸世界中心的地位也將是指日可待。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